阅读历史 |

第二百四十七章 隔阂(2 / 2)

加入书签

部独立作战时间长了,认为配备的电台是一个累赘。虽说没有舍得丢掉,但也不愿意使用。还有更多的干部,在作战之中还延续前年百团大战的习惯。打的赢就打,如果觉得不划算直接就抬屁股走人,直接放了那边配合他们作战抗联部队的鸽子。

好的通知一声隔壁的兄弟部队一声,有的部队甚至连通知都不通知,直接消失的无影无踪。配备给他们的电台一关机,根本就没有地方找去。虽说各自都有一定的活动范围,但是在这陌生的晋北山地,让抗联上哪儿去找?

这几点先是穆长秋,后是陈翰章已经不止一次向杨震抱怨过。但让杨震能怎么说?他只能告诉自己的部下,这是关内部队几年来,在没有本钱与日伪军硬拼,常年分散游击、发动群众时期养成习惯。

他再三叮嘱陈翰章此次作战还是要以抗联部队为主,关内部队因为训练和装备的问题,尽可能的不要放在主要的位置上。同时杨震还从新京前线,紧急抽调易建平赶赴大同战场,接任晋北战场总政委,专门负责与关内兄弟部队沟通。让陈翰章能将主要的精力,放在作战之中。

只是杨震认为观念的不同,可以在战后一点点的改变。但眼下与关内兄弟部队配合上的问题,却已经到了不能不解决的地步。按照眼下的态势来看,再不解决这个问题,会造成两军之间严重隔阂的。

关内部队多年游击作战已经养成了打得赢就打,打不赢就走。日军扫荡之前,先破坏所有的公路,切断日军的后勤补给。在寻找战机,对付日军小部队。实在不行,以一部地方武装在根据地内掩护群众,以主力部队跳出外线作战。

部队能散能聚,各个部队都可以使用不用建制的部队单独作战,这就是游击战的精华。尤其是在敌强我弱,甚至连运动战都已经很少打,主要是以游击战为主的敌后战场上,长期游击战养成的习惯,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改变的。

在加上晋绥军区原来的骨干部队,都出长城一线作战。留守的部队,大部分都是地方武装刚刚升级的。这些部队原来擅长的就是这种作战风格,你让他打阵地战,他恐怕坚持不了太长时间。你让他袭扰的日军鸡犬不宁、疲惫不堪,发挥这些地方武装的威力,将日军困死在据点附近,这才是他们的作战风格。

打闷棍、下黑手,这是这些地方武装的长项。你让他们面对面的和日军打这种正规作战,他们的能力就差很多。这些地方武装,眼下虽说已经升级到了主力。很多部队的干部,原来也是主力部队下去的。可长期独立作战养成的作战风格,却不是短时间可以改变的。

说白了这些部队你给他扔到敌人驻扎重兵的区域,他一样能够生存下来、一样打鬼子,一样的搞破袭。就算日军在反复扫荡,这些部队虽然也会陷入一时的困境,但只要稍微让他们喘息一下,还是会重新发展和壮大起来。

这个时代的十八集团军,就有这个本事。但是你让他打这种硬仗,不是说真的就不能打。而是很多干部脑子里面形成的观念,觉得这种战斗打起来很不划算。付出了代价,却不一定能有多少的收获。

多年来武器装备和训练上的劣势,以及复杂的生存条件,让这些部队已经养成各自为战的习惯。这是关内部队的一个优势,但也是一个劣势。即能在需要的时候攥成拳头打出去,也能在分散的时候各自为战,独立生存能力强,这是关内部队的优势。

但是在某些方面,也未尝不是一个劣势。再加上天灾人祸的影响,如果没有杨震这个外来者的参与。实际上十八集团军的部队,因为部队扩充过快,直到抗战末期才恢复抗战初期运动战的能力。甚至有些部队,直到总决战的前夕才完全掌握大兵团的作战能力。

两种习惯了不同作战模式,两种作战风格完全不同的部队,碰撞在一起协同作战,不出问题就怪了。大家都是按照自己的老经验在作战,但原本对付日军都有用的老经验,在配合的时候,却出现了相互拆台的情况发生。

去年在热河战场,挺进军与抗联只是在战略上相互策应与配合。在战术上,并未进行过配合。这些问题,还没有显露出来。而且组成挺进军的部队,都是两大军区的精华部队,底子几乎清一色的都是老红军部队。

甚至有当年红军时期就担任团长,现在还在担任团长者。虽说训练和指挥上也有一些不足,但是各自指挥员依靠自己的能力,也多少弥补了这一缺点。但现在两军真正在战术上第一次配合,这观念不同也就充分的体现了出来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