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179章:内外并举【二合一】(2 / 4)

加入书签

鲜而令他感兴趣事物的惊喜。

他迫不及待地粗略翻阅全篇,只见这本《寓乐》中,大多都是讲述儒家圣贤的经典言论,以生动的小故事在阐述道理,劝人学好、劝人向善。

虽然全文编的很浅,远不如摘取的《孟子》深奥,甚至于全文还有许许多多的注解,但正应了那句话,话浅道理却不浅。

“好书!”

尚勋拍了一下桌案,笑着说道。

他原本对朝廷编著的教材书籍还有一些担忧,生怕朝廷误人子弟,但就目前看来,朝廷比他更明白如何教育稚童,他完全是杞人忧天了。

第三本,他拿起了那本《轶谈》,仔细地观阅了第一篇「百羊灭敌」,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:“原来是小说家的书……唔唔,原来如此,不曾想这个小说家,竟然还有这等功效。呵呵呵……”

在随便翻了几篇后,他便将《轶谈》放下了,毕竟他对这些夸张的名人轶事并不是很感兴趣。

继而,他又拿起了《算术》。

此时,寇正在旁说道:“老师,听说这本《算术》,是前人无名氏所著,此后被杂家所记载。此番杂家献于陛下,又经陛下亲自修正、补充,并且朝廷在公文中明确表示,国立初等学塾必教算术,甚至于,礼部亦对外透露,日后的考举,亦会在考卷中相应增加算术的比重……”

尚勋一边观阅着《算术》,一边点点头说道:“高瞻远瞩,那位年轻的陛下,真是高瞻远瞩啊!”

说着,他又放下《算术》,将目光投向桌上那些高等学塾的教材书。

既然是高等学塾的教材书,其文中讲述的学术,自然要比初等学塾教材精深地多,《法论》、《墨言》、《儒学》、《本草论》、《地质论》这种他还算能看懂,可《兵韬》、《阴阳学》、《伤寒论》这种,他就几乎看不懂了。

而其中的《名法》,他更是丝毫都看不懂,他实在不知名家究竟在讲些什么东西,比如「至大无外,谓之大一;至小无内,谓之小一」、「天与地卑,山与泽平」等等,还有什么「坚白论」、「白马论」。

不得不说,这本书尚勋观阅的时间最长,但是却毫无收获,最终只能讪讪地摇头自嘲,自嘲自己的资质,还真是无法看懂名家的书籍。

不过这也难怪,事实上这本《名家》,纵观整个魏国,也不见得有几个人能看懂。

但不可否认,掌握了其中知识的人,无一不是天资聪颖、且口似悬河的辩才。

“好啊。”

抚摸着这些珍贵的诸家学论经典,尚勋不由地看向寇正,心中有些感慨,忍不住说道:“陛下拓宽了平民向学之路,此举,诚然是功在千秋、利在千秋!”

寇正深有体会地点了点头。

毕竟他也是平民出身,若非故乡有尚勋这位博学的氏族之后收他为学生,教授他学业,他又哪里有机会接触学识,最终通过考举步上仕途呢?

若没有遇到尚勋,或许他寇正这会儿正在田里务农,或者在山上砍柴,借此糊口谋生。

在这个年代,平民子弟想要接触学识,真的是非常艰难。

此时,尚勋站起身来,拍了拍寇正的臂膀,语重心长地说道:“陛下英明,授尔等千秋之利、万世之基,你身为汾阴令,切记不可懈怠、不可疏忽。”

“学生谨记。”寇正拱手拜道。

次日,寇正便在汾阴广收幼龄稚童,虽说朝廷建议是八岁到十二岁的稚童,但这只是建议,也并非绝对标准,事实上只要是有心向学的,哪怕年纪已过十五、十六,初等学塾还是会招收的。

而另外一座高等学塾,那招收的标准可就严格地多了。

朝廷明文规定,只有通过了乡试、县试的学子,才有资格入学郡内的高等学塾。

除此之外,朝廷亦更改了考举的方式:除非有人举荐,否则,只有入学高等学塾的学子,才有资格参加考举——之所以保留了举荐制,那是为了安抚贵族、世族,给这些特权子弟一点特殊待遇。

说起来,考举的改制,让准备参加考举的学子们有些不满。

毕竟往年他们只需通过郡试,就能获得前赴王都参加会试的机会,但今年朝廷改了制度,要求这些年轻学子必须到各自郡内的高等学塾就学,另外学习知识。

本来,这些学子很不以为然,毕竟他们彼此都是各县的佼佼者,自认为学业已小有成就,可待等他们怀揣着不满的心情到了各郡的高等学塾,看到那些《法论》、《墨言》、《阴阳学》、《名法》、《兵韬》、《儒学》、《伤寒论》、《纵横论》、《本草论》、《地质论》等等书籍,他们这才意识到,自己原来只是井底之蛙。

按照朝廷的要求,《儒学》、《法论》、《墨言》、《兵韬》这四本是必修科目,而其余几个科目属于选修,于是乎,法家子弟只能捏着鼻子去看儒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