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6章 佳青出山,夺嫡之争(2 / 2)

加入书签

纳头便拜。如果不是秦法规定,成人男子禁止落泪,有些臣子还真想大哭一场。

一位头戴高帽的宦官,打开黑底红边的卷轴,扯着公鸭噪子宣读诏书:

"宣,大秦皇帝诏命,朕御极三十七载、灭六国、击匈奴、平百越、筑长城、开驰道、通灵渠、设郡县、书同文、车同轨、行同伦,泰祭苍穹封禅,立帝制传千秋。

德,盛于三皇五帝。功,卓著四海八方。今,世间轮回,天法难违。朕虽身死,亦为祖龙,佑我大秦千世万世。

十八子公子胡亥,忠孝仁义、天资聪颖、德才兼备,甚得朕心,故传位于胡亥,立为二世皇帝,统万军开疆拓土,御万民繁荣昌盛,宣毕。"

宦官刚念完,广场上的百官,他们宽大的袖袍如同潮水般划过江面。

齐声如雷,伏地拜道:"臣奉诏。”

遗诏宣布过后是负责祭祀礼仪、观测天象的奉常卿讲话。

按君王规格的礼制,嬴政灵柩需停放七日,才可以入骊山秦陵下葬。

由于始皇帝的功绩,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。

经过官员讨论,他们一概认定"九为尊",因此灵柩停放的时间,也就由七天改为了九天。

儒家官员还提出,为了体现孝道,新皇也应该在九天之后,才可以加冕登基。

这件事,当然遭到赵高的反对,他恨不得胡亥即刻登基,也好以皇帝的名义来施行某种政治阴谋。

现在被儒生这么一搅合,赵高首先坐不住了,连忙凑到李斯跟前。

小声道:“李相,若按儒生所言,新皇登基岂不是要延后?如此一来,可误了我等大事,还请李相出个主意。”

李斯严肃道:"府令所言,老夫固知。可历来依周礼制,索王崩,皆为七日、诸侯五日、士庶三日,何乎先帝功远超前,添之两日又有何焉?”

赵高闻言脸色难看,见李斯不肯帮忙,他还是咬牙坚持劝说:“李相可知,蒙毅三日内即将抵京,此人军威盛高,若是与王贲相应,速制咸阳不难。

届时,乱状不能制,新皇不得冕,李相将何处之?咱家将何处之?胡亥将何处之?"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